那天我在傳愛講堂的講座裡分享了親密關係的七大殺手。
第一名是:冷淡回應,沒有延續。
有學員好奇地問:為什麼這會是第一名?
好吧!我還是先分享一下後面六名吧。
第七名:受害者心態
第六名:酸言酸語愛用標籤
第五名:批判指責口不擇言
第四名:威脅性語言
第三名:抱怨性語言
第二名:輕蔑不屑
那現在你還覺得第一名是冷淡回應嗎?
我跟學員說:因為真正有殺傷力的不是危險,而是日常。
這時候她若有所思的表情,我想她應該明白我的意思了。
有人說:愛的相反不是恨,而是冷漠。
冷淡可能是冷漠的開端,淡了是事實,可是若變成了『漠』,那就真的回天乏術了。
所以,我們來思考一下,為什麼冷淡回應會變成日常呢?
我們可以用兩個軸分成四個區塊來分析這個問題。
第一個軸就是『人』,也就是問題出在自己或是對方身上。
第二個軸是『時間』,是過去的問題還是未來的問題呢?
第一個象限:問題在我們自己身上,而且焦點在未來。
為什麼對方會冷淡回應呢?
因為,我們想跟對方談的事情,對方感受不到,對他來說可能太遠了。
例如:太太看到很美的廚具,想跟先生分享。
可是,對先生來說,連自己的房子都還沒著落,對於廚具就沒興趣。
於是,就興趣缺缺的回應:喔。
太太自然不是滋味,這時候其實關鍵就是要把焦點拉回現在,並製造跟對方相關。
例如:太太可以這樣說:如果我們搬家,廚房的家具可以完全由我決定嗎?
先生如果很自然的說:當然可以呀!
太太再說:那你現在看一下這套廚具,你覺得多少錢你會願意花?
把時間拉到當下,並跟對方產生連結(你要花錢)。
這樣的表達,就會讓對方有感。
第二個象限:問題還是在我們身上,只是焦點放在過去。
這個意思就是,你一開口,對方就覺得你又來了。
於是就會用慣性的方式來敷衍你。
這種情況最常見的就是你聽了一場演講或學了新的東西回到家裡。
想要用老師教的內容來跟另一半或是孩子討論。
而對方一聽到你的起手式,就覺得你沒事找事做,對你就是冷處理。
認為你又要談以前的事了,然後就會沒完沒了。
可是你的心情卻不是如此,你很想解決一直無法解決的問題,想要用不同的方式來試試看,但卻換來對方的冷眼,這樣的感受絕對不好受。
但其實,要談過去的問題,甚至是一直重複發生的問題,本來就是屬於關鍵對話的範疇。
這樣的關鍵話題要怎麼展開呢?
要談過去的問題,要懂得先徵求對方的同意。
你可以這樣說:不知道你現在有沒有時間,我有重要的話題想要聊一下。
先讓對方感受到重要性與你的誠意,就會讓對方不會輕易的搪塞你。
第三個象限,問題在對方身上,而焦點在過去。
也就是對方的情緒本身就不高漲,可能是剛剛發生了什麼事。
親密關係久了,就會失去察言觀色的能力。
嚴格說起來,能力是不會消失的,只是不習慣用而已。
這就像太平盛世,武功自然荒廢的道理。
因此,常常會有一方很熱情的想跟另一方互動,
卻沒有發現對方可能正在苦惱其他的事。
這時候,輕一點是覺得自己自討沒趣。
重一點就覺得,為什麼我要拿熱臉貼你的冷屁股。
再更嚴重就變成了,你根本不在乎我。
可是你發現了嗎?
沒有覺察到對方的情緒,究竟是誰的問題呢?
當對方冷淡回應時,我們的焦點若放在自己身上,就會覺得受傷。
但若能把焦點放在對方身上,可能就會覺察:他/她怎麼了嗎?
因此,暫停下來好好關心對方,接著也會換來對方的關心。
第四個象限,問題在對方身上,而焦點則在未來。
這是什麼意思呢?
有一種所謂的老夫老妻的互動方式,就是相敬如賓,事實上是激情不再。
孩子跟父母更是容易變成如此。
當孩子步入青春期,就會變得很多心裡話不會跟父母說。
當然,這也要看之前彼此的互動模式是什麼。
有的時候,我們冷淡以對的原因,就是覺得沒什麼好急的,未來還長著嘛。
可是,當你想和對方好好互動,對方卻皇帝不急的模樣,就會讓你有氣,不是嗎?
這個時候,就是要換個方式說,換個情境(地點)說,讓對方感覺到你想好好聊聊的心情。
或者這樣說吧!人與人之間的互動,本來就是要經營的。
親密的關係更是不只要經營,還要經過設計。
而重要的是,默契不應該是時間的累積,而應該是溝通後的契機。
即便相處的時間久,都不應該讓時間成為默契的來源,而要真正的不斷溝通,深層的溝通,讓對方能更了解你,更懂你。
當然,也藉由這樣的過程,讓我們更懂自己。
當我們能滿足自己的需求,照顧好自己,才有愛人的資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