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想要建立好關係,永遠不要忘了這個最根本的原則』
為什麼親密關係會破壞呢?
想像一下,孩子在很小的時候,是多麼的黏我們。
和另一半剛開始交往時,一定是如膠似漆,不是嗎?
那究竟是哪些原因,讓我們走到了這步。
甚至有人早已名存實亡。
第一個殺手就是:強迫對方。
什麼叫做強迫呢?
『就是在對方還未準備好的情況下,要他去執行某個行為』
因此,關鍵不在於要對方做什麼。
而是,沒有好好的透過『溝通』,讓對方理解你的動機。
或者說,你只是表達了動機,就要強迫對方接受。
沒有理由的要求叫做命令。
創造理由才是合作。
為什麼我們沒有好好溝通呢?
因為,你的心裡覺得對方應該能夠『理解』你的用心。
於是,你沒有覺察到自己的『強迫』,因為你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。
第二個殺手叫做:干涉對方。
在親密關係裡,為了讓對方變得更好(其實是符合你的期待),我們習慣給對方建議或是指教。
可是,沒有透過『溝通』進行同理的交流,你的好意就會變成干涉。
無論是強迫或干涉,都會讓對方感到痛苦,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沒有了『自己』。
當雙方有一人覺得,跟另一人在一起就沒有了自己,那麼,這樣的關係自然會開始扭曲變形。
最後一個殺手就是:誤解對方。
誤解是最可惜的,因為誤解的前提是觀察對方。
察言觀色雖然是溝通很重要的技巧,但也常常是溝通出現問題的主要因素之一。
其實無論你有沒有學過讀心術,或是肢體微表情觀察,你都具備察言觀色的能力。
只要你靜下心來觀察對方反應,都會覺察到一些訊息。
但也因為如此,我們很容易犯了察言觀色的三個錯誤。
1.誤判
說謊跟有事隱瞞,其實都會顯露出類似的神情。
但是,這兩者的意思差很多吧!
就像有很多的故事裡面,有業務員得罪買家的原因,就是對方看起來,就不像要來買東西的樣子。
因此,冷淡的回應就得罪了顧客。
重點就是『看起來』這三個字。
察言觀色,若是看對方的樣子,就很容易誤判,例如你看到對方對你不苟言笑,你就覺得他好像不喜歡你。
這個『看起來』,是會有很大誤差的。
如果真的要觀察,要看的是『反應』的樣子。
什麼意思呢?就是對方接收了某個刺激後的反應,才會準確。
不過,該如何避免誤判的終極法則是什麼呢?
讓我賣個關子,留到最後與你分享。
2.初判
如果你的觀察沒有錯,也有可能造成溝通問題。
怎麼說呢?
例如:小說中你常聽到這樣的情節:
爸爸看出女兒不是很高興,他就問女兒,是不是有人欺負你。
女兒說:還不是那個xxx…..
爸爸就說:太可惡了,我要去找他算帳。
結果,爸爸算了帳,女兒反而怪罪爸爸魯莽。
為什麼呢?
因為,我們判斷的是表面因素。
你覺察到顧客有需求了,於是,你詢問顧客:
『所以你要找的是可以載全家人出遊,而且省油的車對嗎?』
顧客點點頭。
於是,你就開始不斷介紹這類型的車款。
卻沒有注意到,顧客根本心不在焉。
為什麼呢?
因為,人們有一個盲點,只要以為自己已經找到問題的答案了。
就會放鬆緊戒,失去了繼續察言觀色的能力。
原來,顧客所說的需求,是太太的需求,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。
如果,業務當時做一件事,那結果就會不同。
同樣容我繼續賣個關子。
3.移情
當我們覺察到對方的情緒,其實也同時很容易受到對方影響。
例如:大夥出去玩,當你看到對方臉色不悅時,你心裡可能就會想,怎麼老是出來玩還要垮張臉。
你雖然覺察到對方的情緒了,但是卻也同時影響了自己。
這三種察言觀色,反而會阻礙了溝通。
但是,難道沒有發現對方情緒,才是好事嗎?
當然不是。
謹記一個原則,情緒不是觀點,要把情緒當成『事實』來解讀。
也就是說,他只是一個『中性』的訊息。
你覺得對方在『生氣』,因為你可能感受到他說話的語氣,跟臉部的表情。
我們把生氣當成事實來看,而不去思考他生氣的任何原因。
於是,我們可以做出探詢,確認這個訊息,那麼就不會產生誤判。
換句話說,無論你接收到什麼訊息,都要試著跟對方確認。
再來,即便對方說『是的』,你也要繼續深入探詢『原因』。
『您常帶全家出遊嗎?』您比較注重油耗,所以性能不是首要考量嗎?
當你這樣問時,對方可能就會說:是我太太希望我買省油的啦!
於是你就可以繼續探詢本人想法。
察言觀色只是讓你找到合適的切入點,但絕不是終點。
別以為你看到的、問到的就是答案。
抱持一個原則:人們不會在一開始就把心裡真正的想法透露給你的。
因為,他們可能連自己都隱瞞,更何況對別人。
當你能如此看待對方的情緒,視為一種訊息,自然也不容易被對方影響。
因此『想要建立好關係,永遠不要忘了這個最根本的原則』:
『你若待我如初,我便守你如故。』
只有如初相見,才會充滿好奇心,只有充滿好奇心,才是建立好關係的起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