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opping Cart

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。

精準表達力-清楚易懂的關鍵要素(一)

在表達中,我們究竟要讓對方懂些什麼呢?這裡我把它分為三大類:

  1. 懂意思
  2. 懂情緒
  3. 懂目的

要讓對方懂你的意思,你要掌握三要與三不要。

是哪三要呢?

一、要善用比喻

網路上很紅的一部微電影,謝祖武用了一個比喻來形容上一代人和這一代人的不同,在劇裡他說:

『成功就像登山一樣,每個時代都有自己要越過的山頭,從前的我們要越過的山頭是比較矮,我們就像爬一座荒蕪的山丘,所幸路不並陡,只要你肯努力的往上爬,終有一天能享受爬到山頂的景致。但現在你們這些年輕人不同,你們就像在登百岳,陡峭的山路乍看危險,但是你們身上全副武裝,你們有登山包有GPS…….』

這段比喻讓我想起我父親從前尋找工作時,每天要看報紙,然後手寫履歷,一封一封的寄出,而現在我要面試員工,手機每天都可以收到人力銀行的履歷,應徵者只要Ctrl C + Ctrl V 複製貼上,然後送出即可。
也因為如此,競爭的對手越多,工作並不會比較容易找,所以這段比喻,真的很貼切呀!

很多學生常常問我的問題,其中大概有一半的面向跟如何『選擇』有關,我知道他們害怕的是做出錯誤的選擇,可是他們沒有明白一件事,於是我用了這樣的比喻。

我說:『選擇不是便當,而是套餐』。

你在選擇便當的時候,可以看到所有的菜色,你買了便當的那一刻,大概就知道你未來要吃下肚的是什麼,因此你可以一目了然後,決定是否要買下這個便當,雖然沒有辦法嘗到味道,但大致上你知道你的選擇是什麼,可是會讓我們人生為難的選擇並不是如此。

他比較像一個SET,有前菜、主菜、甜點……等。

每一道菜上來,都可能有驚喜,是驚還是喜,很多時候我們無法預測,但我們可以喊停,可以修正……。

吃不下,你可以選擇後面打包帶走,但無論是便當或是套餐,唯一不變的是,我們的確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,也就是說:
當你吃了兩口,覺得那不是自己想吃的,那你還要繼續吃完嗎?
如果你買的是便當,那很抱歉,他已經沒有修正的空間,你只能認賠殺出。
但還好,人生重大的選擇都是套餐。這時候,你可以繼續期待未來改變,但也可以把廚師叫過來,跟他說你希望後面的餐點,口味是否能有所調整。

這些讓你為難的選擇,是因為他們本來就不是在一開始就能決定對錯的。

他們不是選擇題,而是證明題
是選了以後,你如何去管理你的選擇,讓他能在對的方向上。

每一個選擇,對應的叫做值不值得,可是有些價值是需要經過反應的,而另一個反應物就叫做:時間。

選擇+時間→價值,如果從化學反應式來看,你會發現,反應物的量會影響生成物的量,也就是時間的多少,會影響價值的多少。

當然他不是無止盡的成比例,每個選擇,都有某個時間讓他能產生最大的價值。

那麼,你能堅持你的選擇,到他能發揮最大價值的時候嗎?

又或者,每個選擇,當他已經發揮了最大的價值,你再投入更多的時間,其實並沒有用處,在化學反應式中,這叫做『限量試劑』,每一種選擇他就是固定的限量試劑,當他已經發揮最大價值時,多餘的時間就再也產生不了價值。
我們常常為了追求某些無意義的完美,而不斷地犧牲寶貴的時間,不是嗎?
這樣的比喻,是不是能讓你恍然大悟呢?

要怎麼練習比喻呢?其實比喻就是一種連結,從現在開始可以強迫自己做一些連結。

有三種方式讓你參考:
1.器材功能 2.物品組成 3.動作情境

  • 器材功能:

婚姻相處需要的就是變壓器,讓雙方輸出的電壓可以一致,有時候孩子就像變壓器一樣,在關鍵時刻,讓夫妻願意微調自己輸出的電壓。

  • 物品組成:

婚姻就像一台車,輪子是家裡的經濟支柱,穩定的讓我們前進,沒氣的時候,車子行進間就會劇烈晃動,方向盤就是我們的孩子,爸爸媽媽最後都是為了讓孩子平安健康快樂的長大,作為最重要的人生方向,後照鏡是為了讓我們在變換車道時,看身旁的車子,所以婚姻難免會比較,但不能一直比,重要的還是要看著自己的前方,而最後,開車的人開不開心的關鍵在於,他是否能按照自己的意思前進,還是只是司機,聽著車上的人指揮。

  • 動作情境:

真愛就像遇到鬼,總是相信的人多,但真正遇見的人少阿!

溝通就像喝水一樣,要怎麼喝的關鍵在於你知道這杯水有多燙還是有多冰。所以覺察是溝通的第一個要素。

而我最喜歡的就是阿信對母親的比喻,他的比喻同時用到了這三個要素:他把母親比喻成洗衣機。

歌詞:

洗衣機 穿著一身 退色塑料壓克力
獨坐在陽台上 受 日曬風吹雨淋
電視機 孩子們目光都以他為中心
黑色簡約外型 多適合客廳。

(這一段從洗衣機的外表,到因為功能而擺放的位置,隱喻了母親在家裡如何被對待。)

從來沒有 一句的怨言 你丟多少它都洗
脫水總是 全心又全力 直到顫抖了身體
多少年了 旋轉又旋轉 時間一眨眼過去
上了年紀 卻依然盡力 孤獨勇敢洗衣機

(這一段從洗衣機的功能,到動作情境,透過洗衣機的動作跟洗衣服的情境,比喻出母親每天日復一日在家裡的角色。)

從來沒有 一句的怨言 你丟多少她都洗
她卻總是 全心又全力 直到顫抖了身體
多少年了 旋轉又旋轉 時間一眨眼過去
才發現了 媽媽一直是 我無聲洗衣機
才發現了 她的皺紋是 無法償還的借據
才發現了 她的背影是 無法釋懷的風景

聽了這首歌,才發現洗衣機竟然與母親的角色如此貼近,但其實你再仔細想想,把母親比喻成退了流行的鬧鐘,是不是也能說得通呢?
鬧鐘因為你的設定而有了使命,母親因為你的出生,才有了這個角色的生命,你知道鬧鐘是幫你的,但你卻不會愛她,她叫你的時候,你痛恨她,她沒叫醒你,你還會怪她。

你發現了嗎?比喻不難,只是你要試著強迫自己連結,當然,如果你問我,我還是喜歡阿信的洗衣機,因為我從沒這樣想過洗衣機,一個好的比喻就是讓人們從來沒有想過,卻又如此貼切。

二、要善用同義轉換

這就是我們常說的:換句話說。

為什麼要換句話說呢?因為這樣對方更容易懂嘛!這個懂,其實不一定是理解,而是『有感』。

什麼意思呢?就是要讓對方覺得懂了,卻不一定是把話說得更清楚,而是讓他更有感覺罷了。

我們舉一些例子讓你理解:一天24小時,等於86400秒。十年你覺得很久嗎?十年換算等於三億多秒,換句話說,你現在坐在這數到三億,十年就過了。這樣的敘述是不是更有感呢?

第一名有幾種說法呢?泰山、北斗、執牛耳、第一把交椅,所向披靡、無人能出其右……

提到這樣的同義轉換,很自然會舉蘋果賈柏斯的例子,他不說硬碟是多少G,他說可以讓你儲存多少張照片,他不說電池容量有多大,他說可以連續讓你聽多少首歌不斷電。

所以,我喜歡從家庭互動談團隊經營,我喜歡從愛情的選擇,談生涯的規劃。

因為我知道,要先談有感,才能有效,這才是真正精準的表達。

三、要善用提問

要讓對方懂你的意思,其實就是讓他一步一步跟著你探索。
簡單說,就是需要你的引導,而提問就是引導中最直接,也最有效的方法。

例如:我問學員說,時間等於什麼?他們回答:金錢。

我說,若他們是相等的,那為何有錢人,總是拿錢去買別人的時間呢?

我再問:可是時間真的不等於錢嗎?

如果老闆用五萬塊,買你一個月160個小時,代表什麼意思呢?
但他卻願意用十萬塊買另一個人一個月160個小時,這又是什麼意思呢?

的確,時間某些時候可以用金錢來衡量,但其實不是金錢,而是你的價值。

原來時間真正等於的是你的價值
不知道你發現了嗎?提問的目的是讓對方思考,而且是讓對方在你設計的範圍內思考。
一旦對方開始思考時,他就在試圖理解你的話,自然就更容易懂你想傳達的意思。

只要你善用這『三個要』,讓對方懂你的意思,是很簡單的,但是有哪三不要,是我們常常進入的誤區呢?

  1. 不要說大家早就懂的事

我們要讓對方懂我們的意思,前提就是我們要講的東西,他們不容易懂。

也就是說,我們打算顛覆大家既有的某些觀念。例如:我們想告訴大家,其實態度並沒有比能力重要。
所以我會問,如果一家餐廳,東西做得很難吃,那麼他們的服務再好,態度再謙卑,你覺得你真的會去吃第二次嗎?

我使用了提問的技巧,但前提是一開始,我想傳達的事情,是跟大家平常想法有落差的,一般人都認為態度比較重要,而我想傳達的卻是能力更勝一籌,所以如果我一開始就想傳達,態度是致勝的關鍵,這種老生常談,永遠不會真正打動人心的。

  1. 不要一股腦兒全說出來

懂不懂,是一種感覺,當對方說不懂時,其實往往不是全部不懂,而是有某部分,甚至只是某句話無法理解。因此,你要懂得分段說明,分段取得共識,確認走到這裡沒有問題了,才往下走。

所以,我們在互動時,會加入一些默契,適當的要群眾回應。確認說:YES!

朋友們,還在嗎?懂的話拍拍自己的腦袋跟它說:原來如此。

這些默契,都可以幫助我們引導群眾,讓他們隨著我們一步一步往目的地前進。

  1. 不要怕別人不懂

有時候我們很擔心對方聽不懂我們想傳達的意思,但其實,我們就是要創造對方不懂,怎麼說呢?當你恍然大悟時,那種愉悅是因為來自前面的不懂。因此,創造不懂,大家才有想往下聽的慾望,從不懂到懂,就會有成長的感覺。

例如: Ptt鄉民有很多屬於自己的用語。

有一次我在網路上要找某個程式的序號,簡單來說就是『盜版』啦!
然後我就點到了Ptt專門給序號的版上,裡面就有人說『關燈』就可以找到了。
我就百思不得其解,關燈是什麼意思,後來上網查才知道,原來關燈,是用滑鼠按左鍵反白留言,就可以看到留言的內容。

你也可以創造自己的專有名詞,讓你的表達內容更有趣
別擔心下面的人聽不懂,當台下的人露出狐疑的表情時,就是你展現的最好時機了。

最後要分享一個暗黑的技巧:
很多人都說,盡量不要用太專業的術語,真正的專業就是要把複雜的話簡單說,
用大家都能懂的語言說明。

但也有人用專業的術語,來證明自己在某個領域的專業程度,那究竟該怎麼做才是最好的呢?

答案就是要讓人在似懂非懂間。也就是說,他明白你要傳達的意思,但你的說法是他很少使用的,於是同時你也展現了你的專業,但也讓對方懂你想傳達的訊息。

例如:你本來要說,根據我自己的觀察,我發現……

這句話,若你改成這樣說,根據我臨床的經驗,我發現……
這其實運用了同義轉換的技巧,但我的目的不是讓大家更理解或更有感,而是透過這樣的專業術語,讓別人覺得我是專家。

你是不是覺得『表達』變得很困難呢?竟然要想這麼多。
的確,精準的表達是需要練習的,所幸,當你習慣後還是能內化的。

電子報更新

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below and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0
    0
    我的購物車
    您目前還沒加入任何商品喔!回到商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