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opping Cart

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。

打造鋼鐵人生(一)

【老師,我可以問你這個問題嗎?】

在上千道學生問我的問題裡,有八-九成的開頭都是這句話。

我大部分的回答都是:當然沒問題呀!

但有一次,我給了不一樣的回應:『你會這樣問我的原因,是因為你覺得你的問題可能跟我無關,對嗎?』

我想從這個『問題』揭開這本書的世界。如何用更好的問題,回答另一個問題呢?

一個好的問題,關鍵不在於對方回答什麼,而是是否能讓對方開始思考。

一旦他開始思考,原來的問題就有可能有不一樣的方向或解答。

困住我們的不是『問題本身』,而是『思考問題的方式』。

再回到我的問題:

『你會這樣問我的原因,是因為你覺得你的問題跟我無關,對嗎?』

你覺得那是你自己的問題,因此我沒有義務要回答你。

或者你覺得,這個問題可能不見得是我的專業,跟我的教學沒有直接相關,所以你不知該不該問。

可是,今天老師要告訴你,你問的每一個問題都是跟我有關的。

這樣吧!我先問你:你覺得我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?

學生:你是老師,我是學生,當然是師生關係阿!

我點點頭:你提到的是社會認知,還是你自己的認知呢?

在社會認知中,老師回答學生的問題應該是天經地義的事,但這時候也就如你所說:這個問題適合問『這個老師』嗎?

就像你不會拿數學問題去問英文老師一樣。

那什麼是你的認知呢?就是你覺得這個老師好像可以解答你的問題,但是你心裡不是那麼確定。

學生:對,我就是這樣想的,我覺得老師您應該可以解決我的困擾,但是我又不是那麼確定,怕浪費或耽誤您的時間。

我:但我今天要給你第三種認知,也就是我們今天的另一種關係。

我把它稱為『當下』的關係。

當你開口問我時,我們就產生了一種『當下的關係』。

拿掉我們彼此的身分,你不是學生我不是老師,我還是要先回應你這個問題。

就像你在路上想問師大夜市怎麼去,你看到一個陌生人,於是你走過去問他,這個時候你會怎麼問路呢?

你應該會直接問他:請問師大夜市怎麼去呢?對吧!

為什麼你不會考慮究竟這個問句適不適當呢?因為你當時的認知是『當下的關係』。

在我們的生命中都有這三種關係:

  1. 社會關係:社會的框架
  2. 個人關係:自我的框架
  3. 當下關係:時間的框架

所以,當你開口問我問題時,其實任何問題都跟我有關,在這個當下,這個問題也會影響我的生命,如果你也能產生這樣的認知,那麼接下來你問我的問題就會很有意思,那就是我一直在做的事:『讓生命影響生命』

那你準備好問我問題了嗎?不過,我都已經準備好答案了。

但是,我要提醒你,人生往往是有了答案才開始的。

後記:
我們的認知影響了我們的關係,就像爸媽一旦認為自己是父母,那麼孩子無論年紀多大,都只是小孩。
而一旦建立了關係,也就框住了互動的模式,如果要改變互動的模式,就要學會改變關係,而你要先知道原來關係的存在來自於你的認知。

至於人生為什麼是有了答案才開始呢?在我的第一本書中提過這樣的概念,選擇不是是非題,而是證明題。

既然是證明題,那麼當然是已經有了答案,而等你去證明而已。

(這是本書的前言,每一篇文章都會採用對話的形式,透過提問與回應的方式帶領大家打造屬於你的鋼鐵人生,至於為什麼是鋼鐵人,會在最後一篇文章解答給你喔)

第一篇:【我要如何才能找回自己?】

老師,昨天讀了你的文章。

你說: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有三個步驟:

  1. 從專注中找到興趣
  2. 從興趣中發展專長
  3. 從專長中創造舞台

可是,我還是不懂,我該怎麼開始呢?

我:你把我說的重點節錄的很好,那你是哪一個步驟有問題呢?

學生:我不知道我自己『真正』的興趣是什麼?

我:那你知道你『假的』興趣有哪些嗎?

老師跟你說笑的,但是聽你這樣說,其實我是很欣慰的。—–註一

你知道為什麼嗎?

因為,你會強調不知道『真正』的興趣,表示你一直有在探索,只是不確定而已

那你可以跟我分享,你那些『不確定』的興趣有哪些嗎?

學生:我覺得自己的興趣很多,但我不知道哪一個才是我真正想做的。

我:你這句話應該再加兩個字:『以後』。

你是不知道哪一個才是你『以後』真正想做的。

但是你知道這個『以後』還隱藏著很多訊息嗎?

這樣吧!換我問你:

你覺得,這麼多興趣裡,哪一個要靠他吃飯過生活比較容易呢?

你覺得,這些興趣中,哪一個會比較符合社會的期待呢?

你覺得,如果讓你父母來選,他們會比較希望你選哪一個呢?

這一連串的問題,你可能很難回答,但是其實這才是你真正的問題。

學生:所以,老師你覺得我其實知道自己想做什麼,只是我不敢真的去選嗎?

這個時候我看了他一眼:先別這麼快,這樣吧!你能先跟我分享,你喜歡的那些興趣有哪些嗎?

學生:我有點不好意思說,其實我最專注的就是在電腦遊戲裡。可是,這個興趣真的能變專長嗎?

我:所以我才說別這麼快,因為大多數的人並沒有真正釐清他真正喜歡的是什麼

怎麼說呢?就以你的電腦遊戲來看吧!即便是電腦遊戲,你也不是每一款都喜歡吧!
一定有你比較喜歡的類型,就算是同類型,也一定有你玩了一會就覺得沒意思的遊戲吧!

因此你要做的就是更深入的分析,所謂的分析就是要做拆解

把你現在做的事情變成元素,也就是找出他的組成是什麼?——-註二

學生:老師,那你的意思是要我去分析遊戲的元素嗎?

我很慎重的看著他:如果我說,你喜歡的不是遊戲,而是『逃避』呢?

你知道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嗎?因為,老師的專業就是在設計遊戲,所以我要告訴你,沒有人不喜歡遊戲的,遊戲所有的元素,就是為了讓人喜歡而存在的。

如果你要我幫你的話,你一定要很誠實的告訴我:

那除了遊戲外,你還有什麼其他的興趣呢?

學生:我好像比較喜歡英文吧!學校老師也說我蠻有語文天份的。

我:還有呢?

學生:我覺得文科我比較在行,歷史我也不討厭,但是地理我就不太行。

我點點頭:我不知道你發現了嗎?

老師為什麼說你在逃避呢?因為遊戲是你暫時逃離讀書的地方。

在你的生活中,除了讀書外你沒有其他的重心,但這不是你的問題,而是大多數學生的問題。

『要找到興趣,就要從關心自己的生活開始』

例如新聞事件中,你對哪件事會感興趣想去探究原因呢?

你每天吃的三餐中,你會不會對食物的味道或它如何製造出來感興趣呢?

你會不會特別關心人際的問題呢?例如班上誰跟誰吵架,你就很想出面處理呢?

像你會主動問老師問題,那你是不是很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,喜歡跟人溝通呢?

學生:老師,我好像懂了,原來興趣是要從生活中很小的事去尋找嗎?

我:你覺得是小事,但是我可不這樣認為喔!對我來說,反而英文、數學那些是小事。

但是,你說對了,我要你再仔細的觀察自己的生活。

然後你要去分辨:哪些是關鍵?哪些是條件?

每個人喜歡的東西可以很多,但是喜歡的『程度』就能決定是關鍵還是條件。

像你喜歡英文,可是喜歡到什麼程度呢?

如果只是應付學校的考試,那就是條件,但如果,你會自己不斷進修,那可能就是關鍵。

同樣你喜歡玩電腦遊戲,如果只是打發時間,那就是條件,但如果你會不斷研究甚至願意做很乏味的苦練,也許那就會是關鍵。

換句話說:條件是被動的喜歡,是在有限選擇下的喜歡,是透過『比較』的喜歡。

而關鍵則是完全主動,是『絕對』的喜歡。

可是別忘了,就算你發現了興趣的關鍵,還是要努力把它變成專長。

其實,有一個最簡單發現興趣的方式,你想知道嗎?

那就是上天一開始給你的禮物:你的天賦

只要你能找到你的天賦,其實就發現了你的興趣。

可是這時候你一定會想問:那天賦跟專長有什麼不一樣呢?

從設計這個領域來看,你就能很簡單的明白。

有天賦的創作者,往往一開始會吸引你的目光,他們的設計總是充滿創意而吸睛,但是究竟跟那些知名的品牌差在哪呢?

其實就是『實用性』。

一個專業的品牌,他們在製作產品時考量的點非常多,他們要清楚的規劃出產品的生命週期跟目標市場。

而那些有天賦的設計師,往往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呈現而已。

所以,天賦還需要有很多的努力才有可能變成專業的品牌。

你要記得,興趣是你自己認可的,但專長則是需要別人的認證

至於如何找回自己,這個問題是需要你一輩子追尋的,因為要找回的前提就是你必須曾經擁有,所以先徹底的了解自己,才有機會真正的找回自己吧!

但唯有擁有自己的舞台,才能算是真正的活出自己。

賈伯斯第一次離開蘋果是因為那還不是他的舞台,所以他創造了皮克斯。

而他第二次回到蘋果,才是他真正能徹底發揮的時候。

你要記得,當有一天你真正的擁有專長,你就不擔心到哪裡去。

但是在你還不確定的時候,就要有勇氣離開現有的舞台去闖。

你才能確認,那個舞台真的是屬於你『自己』的嗎?

後記:

註一

當有人問你問題時,你可以試探他是帶著答案來找你,還是真的帶著困惑來呢?

如果他是帶著困惑來,你應該先給他肯定。

當他接收到肯定時,就會更願意把心裡真正的困惑與你分享。

我們要解答的不是表面的問題,而是真正源自內心的疑惑。

註二

如果你想探究的是未來的職業,就要把你喜歡的事物,拆解成未來職業所需要的能力元素。例如:業務需要喜歡與人互動,工程師需要喜歡邏輯思考,設計師需要喜歡不確定才容易有創意。

電子報更新

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below and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0
    0
    我的購物車
    您目前還沒加入任何商品喔!回到商店